|
|
热塑性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剂
来源:邵君( 先生,国内国际部经理 ) 发布时间:2017-12-16 17:09:28 |
热塑性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剂是一种高沸点、低挥发性的物质,其分子结构具有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。热塑性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剂分子可插入高聚物分子链之间,削弱分子间作用力,增大高聚物分子链之间的距离和活动空间,增加高聚物的塑性,降低高聚物的加工温度。
以聚氯乙烯塑化为例。由于聚氯乙烯分子链上氯原子的极性,使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强,加工温度较高,容易发生降解。在聚氯乙烯中添加热塑性塑料聚氯乙烯增塑剂并进行加热,增塑剂分子可插入聚氯乙烯分子链之间,增塑剂极性部分与聚氯乙烯极性部分作用,冷却后,增塑剂分子留在插入位置上,而增塑剂非极性部分发挥隔离作用,削弱聚氯乙烯分子间的作用力,达到改善聚氯乙烯塑性和柔韧性、降低聚氯乙烯加工温度的目的。
增塑剂分子的极性部分主要是酯基、环氧基、醚键、氰基、氯基等极性基团;非极性部分主要是亚甲基链和烷基链。
在高聚物中添加的增塑剂称为外增塑剂;在聚合物形成中加入的共聚单体称为内增塑剂,如氯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,醋酸乙烯酯为内增塑剂。 增塑剂的作用: ①降低熔体的黏度; ②增加高聚物的柔韧性; ③增加高聚物的断裂伸长率; ④降低高聚物的成型加工温度; ⑤改善高聚物的成型加工特性; ⑥改善高聚物的冲击性能; ⑦改善高聚物的低温柔曲性; ⑧降低高聚物的表面硬度。
PVC塑料型材配方主要由PVC树脂和助剂组成的,其中助剂按功能又分为:热稳定剂、润滑,剂、加工改性剂、冲击改性剂、填充剂、耐老化剂、着色剂等。在设计PVC配方之前,首先应了解PVC树脂和各种助剂的性能。
1、树脂应选择PVC-SC5树脂或PVC-SG4树脂,也就是聚合度在1200-1000的聚氯乙烯树脂。
2、须加入热稳定体系。根据生产实际要求选择,注意热稳定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和对抗效应。
3、须加入冲击改性剂。可以选择CPE和ACR冲击改性剂。根据配方中其它组成以及挤出机塑化能力,加入量在8—12份。CPE价格较低,来源广泛;ACR耐老化能力、焊角强度高。
4、适量加入润滑系统。润滑系统可以降低加工机械负荷,使产品光滑,但过量会造成焊角强度下降。
5、加入加工改性剂可以提高塑化质量,改善 制品外观。一般加入ACR加工改性剂,加 入量1-2份。
对苯二甲酸二辛酯(增塑剂DOTP)信息:
发货港口:上海港
价格报价有效期:15天
进仓时间:15天内(商检报关)
出口权限:本公司自营进出口权
对苯二甲酸二辛酯(增塑剂DOTP)用途
1.DOTP 电、热性能好,在PVC塑料电用线护套中可替代DOP,也可用于人造革膜的生产。此外,具有优良的相容性,对苯二甲酸二辛酯是PVC塑料增塑剂、丙烯腈衍生物增塑剂,聚乙烯醇缩丁醛增塑剂、丁腈橡胶增塑剂、硝酸纤维素增塑剂。并起着提高制品硬度和变形性的作用,在丁腈橡胶、氯丁橡胶、三元乙丙橡胶等制品中可用作软化剂。特别用在电缆料上具有较好的增塑 效果和低挥发性,广泛用于要求耐热、高绝缘的各种制品,是生产耐温70℃电缆料及其它要求耐挥发PVC制品的理想增塑剂。
2.DOTP用于轿车内的PVC制品,能解决玻璃车窗起雾问题。DOTP还用于高级家具和室内装饰的油漆、涂料及精密仪器的优质润滑剂或润滑添加剂,硝基清漆助剂,纸张软化剂,聚酯酰胺双向拉伸薄膜,膜塑工艺品,血浆储存袋等。
3.由于DOTP的线型分子结构和DOS、DOA相似,其耐寒性也较好。
4.DOTP的体积电阻率较DOP高10-20倍,而且乃迁移性优异。
5.由于DOTP不含邻苯二甲酸盐,不在欧盟及其他国家限制使用的16种含邻苯二甲酸增塑剂范围内,因此,是一种优良的环保型增塑剂。
6、加入填料可以降低成本,增加型材的刚性但对低温冲击强度影响较大,应选择细度较高的活性轻质碳酸钙加人,加入量在5-15份。
7、必须加入一定量的钛白以起到屏蔽紫外线的作用。钛白应选择金红石型,加入量在4-6份。必要时可以加入紫外线吸收剂UV-531、UV327等以增加型材的耐老化能力。
8、适量加入兰色和荧光增白剂,可以明显改善型材的色泽。
9、在设计配方中应尽量简化,尽量不加入液体助剂,并且根据混合工序要求(见混合问题)分批按加料顺序把配方分为I号料、Ⅱ号料、Ⅲ号料分别包装。
悬浮聚合通过不断进行搅拌使单体液滴在水中保持悬浮状态,聚合反应在单体小液滴中进行。通常悬浮聚合反应为间歇聚合。
近年来对PVC树脂间歇悬浮聚合工艺的配方、聚合釜、产品品种和质量不断研究和改进,开发出各具特点的工艺技术。
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基本类似,只是要采用更为大量的乳化剂,并且不是溶于水中而是溶于单体中。这种聚合体系可以有效防止聚合物粒子的凝聚,从而得到粒径很小的聚合物树脂,一般乳液法生产的PVC树脂的粒径为0.1—0.2mm,悬浮法为20―200mm。引发剂体系与悬浮聚合也有所不同,通常是含有过硫酸盐的氧化还原体系。
文章版权: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
http://www.yaruichemical.com |
|